各设区市建设局: 针对目前我省住宅工程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裂缝投诉较多的情况,我厅多次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提出针对性技术措施,并形成《住宅工程钢筋混凝土现浇楼(屋)面板裂缝控制技术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工程质量监督部门、设计、施工、监理及材料生产等单位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厅科技处。
二○○四年二月十七日
附件住宅工程钢筋混凝土现浇楼(屋)面板裂缝控制技术导则
一、设计 1、住宅工程楼(屋)面板的建筑平面宜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若平面有凹口或形状不规则时,应采取加强措施。 2、现浇楼板设计厚度不宜小于100mm,厨房、厕浴等不宜小于90mm,单向板宜≥L/30(L为板跨度)、双向板宜≥L/35 (L为板短向跨度);多层住宅屋面板不宜小于110mm。 3、当房屋长度大于40m时,可在楼面中部设置后浇带,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 4、房屋阳角处和跨度≥3.9m的楼(屋)面板,应设置双层双向通长钢筋,阳角处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跨度≥3.9m的楼板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钢筋直径均不宜小于φ8;屋面板应沿板的上、下二层设置通长钢筋,配筋率≥0.25%。 5、应重视屋面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屋面保温隔热层传热系数宜≤1.0W/(m2.k)。当采用架空隔热板作隔热层时,应有通风措施。 6、为提高混凝土楼(屋)面板的抗裂性能,在混凝土中可掺入适量的抗裂材料。 7、楼板内不应预埋水管。当预埋其它管线时,应布置在板上、下两层钢筋中的中和轴附近,并宜与钢筋成斜交布置。严禁三层及三层以上管线交错叠放,必要时宜在管线处增设钢丝网等加强措施。电线、电缆导管直径大于20mm时宜采用金属导管。 8、设计应注明板块的施工荷载、使用活荷载和二次装修荷载的限值。当隔墙直接砌在楼板上,应按楼板等效荷载计算板的配筋。 9、在连续板的设计中,对于端部板块与相邻板块标高不同的板块,配置板跨中受力钢筋时,板块外边缘支座按铰支计算;配置板块边缘钢筋时,板块外边缘支座按固端计算。 10、现浇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 二、材料 1、预拌混凝土应严格按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J13-42-2002《预拌混凝土生产施工技术规程》和《关于印发〈加强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闽建建[2003]19号文)的有关规定拌制。 2、楼板混凝土宜采用旋窑厂生产的质量合格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并控制掺合料的总掺量,粉煤灰或矿粉掺量不得大于水泥用量的15%,两种合掺时不得大于水泥用量的20%。粉煤灰等级应不低于Ⅱ级。 3、选用混凝土外加剂应充分考虑外加剂对混凝土后期收缩的影响。外加剂生产厂家应提供有效的型式检验报告。 4、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应严格控制混凝土质量。预拌混凝土应以混凝土浇筑入模处见证取样的标准养护试件作为合同交接验收的依据。 三、施工 1、施工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混凝土现浇楼(屋)面板的厚度、平整度、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满足现行标准规范要求。楼板钢筋的固定方法设计文件未注明的,应在图纸会审时经设计单位确认后作为设计文件的补充。 2、施工单位应对进场的预拌混凝土坍落度进行逐车检查,对不符合坍落度要求的不得使用。 3、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和有关规定合理确定混凝土浇筑方案,保证混凝土密实,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4、楼板中管线布置应按本导则“设计”部分第7条的规定执行,同类管线交叉布线处宜采用线盒。 5、楼(屋)面板混凝土浇筑后,应按国家标准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7.4.7条的规定,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防止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屋面板经养护后应及时进行保温隔热层施工或采取临时保温隔热措施。 6、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前及浇筑完毕后一定时间内(气温低于15℃、48小时内;气温高于15℃、24小时内),不得在其上踩踏、堆载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7、模板拆除应满足现行国家施工标准、规范的规定及设计要求,支撑拆除尚应考虑已浇楼(屋)面板混凝土强度的可能承载力和实际挠度变形要求。 四、管理 1、设计单位自编的楼板程序、套用的楼(屋)面板内力、配筋图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 2、监理单位应加强建筑材料、施工全过程监理,确保旁站监理到位。 3、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后交付使用前,应采取通风保湿措施,防止温差和干缩引起裂缝。 4、工程竣工后2-3年内,建设单位应定期进行沉降观测。 5、建设单位应将工程的允许使用荷载、装修须知及维护等要求告知业主和物业管理单位。 6、业主和物业管理单位进行二次装修及管理时,应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